獨生子女一代開始“負重”
今年34歲的陳揚是頭頂著基本國策出生的,是“優(yōu)生優(yōu)育”的產物,是墻上標語“只生一個好”的那“一個”。
她享有父母全部的愛和投入,5歲學舞蹈,10歲學鋼琴,她在家庭的托舉下完成“向上流動”。
她一直是“優(yōu)等生”,考上名牌大學、成家立業(yè),順風順水,直到母親患上癌癥要手術,她才理解兩代人的“生門”。
像很多獨生子女一樣,她被護士從產房抱出來,迎接她的是七大姑八大姨,又一個中國家庭的“小皇帝”誕生了。而今,母親面臨著“生門”,陳揚沒有兄弟姐妹可商量,她一個人的決定都可能關乎母親的生命或是余生的生活質量。
陳揚們可能是政策意義上的唯一一代獨生子女,分散在約1.6億戶家庭里。
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實施獨生子女政策,很多人口學家在研究時把1976年作為“第一代獨生子女”的起點。若從那時算起,誕生于政策之下的獨生子女中,年齡最大的已過不惑之年。曾有學者估計,2015-2050年是中國大批獨生子女父母進入老年的關鍵時期。
如今,隨著獨生子女的父母陸續(xù)步入退休年齡,他們的養(yǎng)老問題,在人口學家和社會學家們調研、測算、呼吁了多年之后,終于開始隱現(xiàn)。
1
接到電話時,正是陳揚一周中工作最忙的時候。母親做了腸鏡,結果顯示是腸癌。聽到這個消息她出神了一兩分鐘,當即決定請假回家。所有的親戚給她打電話時幾乎都會哭,但她覺得還遠沒到要哭的時候。
收拾自己和女兒的行李時,陳揚開始在心里列日程表,需要請幾天假、帶母親去哪家醫(yī)院確診、回家要跟父母說什么話?!耙驗樗械氖虑橹荒茏约阂粋€人,所以沒有時間崩潰,腦子特別清晰?!?/p>
她曾在別人的故事里想象自己可能遇到這樣的事情,但是“那種想象跟真實發(fā)生的時候完全不一樣了”?!拔覀冞B倒班的人都沒有。”
在一個航空母艦式的醫(yī)院里,父母拿著單子根本不知道往哪走,她領著父母去不同診室,做各種檢查。
母親住院手術,她和父親陪床,白天姨媽過來替換父女倆。吃飯就是隨便在醫(yī)院門口對付一下。她那時覺得“獨生子女特可憐”,“你不可能什么都行,你不能什么都能做到。”
把母親接到北京治療后,她開始在家與醫(yī)院間“折返跑”:上午照顧女兒起床穿衣,然后去醫(yī)院陪母親,趕在晚高峰前開車回家。
晚上她哄女兒入睡。那段時間,兩歲多的女兒學會一句話:“媽媽洗手?!币驗閶寢屓メt(yī)院陪姥姥了,媽媽要洗手。
“我媽以前老跟我說,媽媽可能有的時候不能幫你太多,但至少可以做到不給你添負擔。你們以后孩子要管,老人要管,管不過來的。”陳揚說,“但那時我知道,這個日子提前來了?!?/p>
陳揚和丈夫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結合被學者稱為“雙獨家庭”。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郭志剛曾推算,2011-2060年間,城鄉(xiāng)中的雙獨婚姻占比約為10-35%,最高概率為34%,出現(xiàn)在2030年;單獨婚姻則基本處于40%-50%之間。
陳揚有同事也是“雙獨家庭”。結婚后,先是同事的婆婆因心臟問題住院,過了兩三年,公公查出患有癌癥,小兩口的假期幾乎都是在病榻旁度過。后來,母親又病了,夫妻倆輾轉1000多公里照顧雙方父母,攢下了厚厚一沓火車票——為了省錢、省時間,他們一般坐夜里的火車回家。同事解釋,“因為我們沒有別人可以依靠?!?/p>
3位老人病情基本穩(wěn)定后,同事突發(fā)脊柱炎,醫(yī)學上的解釋是,免疫力下降導致炎癥暴發(fā),并且集中在脊柱內?!霸缟闲褋砭拖窠┦粯?,起不了床,也翻不了身”。照顧3位老人的這些年,同事生育的黃金時期悄悄流逝,最終和丈夫決定加入丁克一族。
生活里經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一個早晨,陳揚正在給女兒穿襪子,從丈夫口中得知婆婆昨夜咳血,一瞬間,“我整個人從脖子到腳后跟都涼了?!?/p>
2
陳揚出生的前一年,美國《新聞周刊》刊登了標題為《一大群“小皇帝”》的文章。給中國這一代嬌生慣養(yǎng)的獨生子女戴上了“小皇帝”的帽子。
1986年,《中國作家》刊登了《中國的“小皇帝”》文章,文中稱獨生子女們“凌駕于家庭、父母及親屬之上”,“幾乎無一例外地患上了‘四二一’綜合征”。(“四二一”是指由4個老人,一對夫妻和一個孩子組成的家庭結構。)
接受采訪的80后都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證實了這一點,“小皇帝”“垮掉的一代”“無法承擔起歷史的重擔”等標簽幾乎伴隨80后獨生子女的出生與成長。同時他們認為“小皇帝”的生活離自己太遙遠,也從未把自己與媒體中的形象相聯(lián)系。
“我們家是普通工薪階層家庭,但是父母會在他們的能力范圍內給我最好的?!被赝改笇ψ约旱慕逃悡P認為父母沒有功利性的目標,只是希望更多地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
1991年,陳揚5歲時,父母送她去省歌舞團學舞蹈,5年后她擁有了一臺德國進口鋼琴,小學畢業(yè)跟著老師飛到三亞去參加夏令營。父親還給她買過一輛6擋變速很酷的山地車,盡管她很少騎。陳揚的表妹很小開始學外語、學電子琴和國畫,“可能那一代父母已經很重視教育了”。
母親生病前,陳揚對“獨生子女”沒有概念。她的玩伴除了同學,還有表妹們,姥姥家曾是孩子們的游樂園和食堂。姥姥通常要做10口人的午飯。
與陳揚相反,另一位獨生女仍記得兒時的孤獨感。母親是“文革”后恢復高考的第一批大學生,父親是遠洋船員,她從3歲開始被長期托管在幼兒園,每周只有1天回家。父母外出時她被反鎖在家,她喜歡趴在窗臺上看樓下的人。過年,一個人無聊地把成串的小鞭炮拆成一個個的,點著放。
她羨慕周圍有哥哥姐姐的小朋友,也會慷慨分享自己的東西以交到更多朋友。在她看來,這也影響了自己的成長和性格——不自信,很懂事,渴望友誼,習慣去取悅別人。成年后,她早早結婚,后來又離婚,她反思,輕率結婚是太渴望得到愛了。
20世紀初,一些教育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曾指出獨生子女存在某些個性弱點,比如膽小、謹慎、恐懼、不合群、孤僻、任性、嬌氣、利己、嫉妒、易怒、固執(zhí)、心理不穩(wěn)定、社會適應能力差、性格不健全,品質、道德落伍,這些缺點被稱之為“獨生子女綜合征”。南京大學特聘教授、獨生子女問題研究專家風笑天認為,如果沒有非獨生子女作為一種參考框架,我們就無法對獨生子女的發(fā)展狀況進行衡量和評價,學術界對這一問題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答案。
“我爸說活著要‘向上’,‘向上’就是你一直去期待一個更好的,對自己的人生、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有一種昂揚開朗的精神狀態(tài),然后就是要快樂,平安。”陳揚說。
3
80后獨生女蔡冉冉稱自己也一直接受“向上”的教育,而且更為具體。蔡冉冉的母親出生于上個世紀60年代,通過考進衛(wèi)生學校而獲得在城里醫(yī)院工作的機會。
“她對于我的要求就是,進入大城市工作生活?!辈倘饺窖永m(xù)著母親“一代要比一代好”的期待,她希望自己7歲的女兒將來能考進國內Top3的大學或者到國外讀書。
美籍華人學者馮文在1997-2002年訪問了大連的100多名獨生子女和他們的家庭,并寫成《唯一的希望》一書。她認為,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出發(fā)點,是要把更多資源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提高人口素質”,這樣中國才能與第一世界國家競爭。
她認為,獨生子女對于精英身份的普遍渴盼導致了快速的“學歷通脹”和教育系統(tǒng)與就業(yè)市場上的激烈競爭。家長們將大量家庭資源用于對獨生子女的投資,盡可能使他們在向上的流動的競賽中占據優(yōu)勢。
1997年,中國正式啟動“高校擴招”的政策,增加了80后進入大學的幾率。
一位接受采訪的80后獨生女表示,自己從小在學校的家屬大院長大,父親是教師,母親在事業(yè)單位工作。為了讓她長得更高,她每天飲食里有一斤牛奶兩個雞蛋,母親也“交過很多智商稅”,比如買過電視廣告中“能幫孩子長個子的鞋”。
母親對她管束嚴格。她要寫日記、周記、考試分析,過年回老家趕上下大雪,和小伙伴瘋玩兒后,她需要額外寫一篇關于雪的作文。
陳揚身上背負著一些原本屬于上代人的夢想。母親的理想是讀人大新聞系,考了兩年都沒能考上,最終放棄了?!八运蜁ξ矣幸环N去讀名校、去北京的期待?!标悡P坦承。
從5歲開始,陳揚的母親會讓她寫日記,而且每天都會檢查。陳揚讀書時理科很好,大學特別想選理工科,但是父親“很固執(zhí)”,認為她有寫作的底子,讀文科至少是不會失敗的選擇,而且女生學理工科太苦了。
“別人家的孩子”也悄然從父母口中蹦出來。一位生于上世紀70年代末的獨生女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自己一生都籠罩在被比較的陰影里,總覺得自己不夠優(yōu)秀。
“我媽整天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比較,老說你看人家怎么怎么厲害。小時候,我學習也挺好,媽媽在外頭炫耀,可回家里,媽媽又嫌棄我‘秀’,讓我更加努力?!彼f,“我一生都被這種東西籠罩著,我為什么工作這么拼,因為我根深蒂固地老覺得我不優(yōu)秀,我要向這個世界不斷證明自己?!边@種“內在的驅動力”讓她覺得痛苦。父親過世后,母親與她一同生活,每當母親要用同樣的“陳年句式”勉勵外孫女時,她都會立即阻攔。她給女兒講米歇爾·奧巴馬的故事,希望女兒“快樂、自信,尋找自己的優(yōu)點,能特別勇敢地去做自己”。
她說:“我想我老了,女兒大了,她有她的生活,我一定要有我的生活?!?/p>
4
除了在醫(yī)院與家之間“折返跑”,母親的生病也沖擊著陳揚的觀念。
將母親接到北京來看病后,接受多年精英教育的她做了以前從不屑于、也不會做的事。
她給主刀大夫送禮、送錢、發(fā)很長的情真意切的短信、每天給他們的微信運動點贊,只是希望他們不要忘記自己。家里酒柜上的酒已經快被她送空了。
“去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想的都是我媽,沒有任何我送不出去的東西,或者是我不好意思說的話,我根本已經不在乎怎么求別人了?!标悡P說。
母親的病情不樂觀。一次會診后,醫(yī)生表示不太愿意收治。在醫(yī)生辦公室,陳揚一下子就哭出來了?!拔艺f教授求你救救我媽吧。我一般是不會哭著求人的,但是那一刻,那是我唯一能抓住的希望?!?/p>
陳揚坦言,自己原本不想當官,也不渴望特別多的財富。只想活得獨立,帶一點審視的眼光?!拔业谝淮握J為,一個人想要自由自在地活著真的太難了?!?/p>
最近有一次跟朋友聊天時,她脫口而出,說自己“混得特別差”。
“我以前根本沒有這種感覺,甚至都不會用這種詞。有人很輕松就能讓父母享受最好的醫(yī)療條件,但我遠遠都達不到?!标悡P說。
母親的醫(yī)藥費,除去報銷的部分,陳揚負擔的也就兩三萬元。但母親已經給了她好幾次錢了,還給她買很多東西。母親也會假裝不經意地向陳揚丈夫透露,自己已經把錢給了女兒,不會讓年輕的小兩口負擔太多。
“我媽會說覺得特別對不起我這種話,你沒好好工作,也沒好好照顧孩子,還累成這樣,你看把你為難的。”陳揚有些后悔沒選一個能給自己更多回報的工作。或者即便選了現(xiàn)在這條路,也要比現(xiàn)在更努力,做得更好。她覺得“自己曾經所有的懶惰,所有對于享受生活的追求,都是一種浪費,在母親的生命面前,那些所謂的獨立批判、和而不同,變得有點滑稽”。
在同事眼里,陳揚身上有著“很叛逆”的一面,甚至有一點“故意反叛原生家庭”的意識。上大學時,陳揚把母親扔出來的破洞牛仔褲、骷髏圖案T恤,重新塞回行李箱。
“我對父母的依戀不僅僅是害怕失去,更是我應該做的事,是一種責任。我做不到就是我無能。”陳揚覺得自己一直“活得很自我”,“我一直不知道自己原來是一個這么‘舊’的人”。
陳揚說,她曾經一直覺得自己是匹自由馳騁的野馬,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自己就是一個推糞球的屎殼郎”。
“我和我父母都是愛對方超過愛自己的人,我能接受自己受苦但是不能接受父母受苦。”另一位80后獨生女表示自己也是“舊”人,但她不確定這種情感牽掛是否與“獨生子女”有關。
5
對于大部分通過“向上流動”進入大城市的第一代獨生子女,面臨著疊加起來的多個問題。
“錢”是繞不開的話題。在一個“雙獨家庭”中,夫妻雙方湊夠了婚房的首付,幾乎掏空了兩家老人的積蓄?,F(xiàn)下,兩人每月要還1.6萬多元的房貸。他們只能寄希望生活里不出現(xiàn)任何意外,“抗風險能力太差了”。
蔡冉冉無疑是幸運的一個。她和丈夫積累了幾套“新一線城市”房產,這讓她多了很多安全感,也成為了這座城市里年輕的“中產”。她坦言,已有的房產中有的來源于雙方父母的贈予。
父親患上尿毒癥后,她花30萬元為父親買了家用透析機,騰出來一間屋子放上消毒燈等,成為家里的“無菌室”,滿足父親“不想去醫(yī)院”的要求。最近,她又買下醫(yī)院附近的一套房子,方便將來父母就醫(yī)。
另一位獨生女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她為母親買了一款每年保費30萬元的保險,可以讓母親入住一家高端養(yǎng)老社區(qū)。但母親不愿去,擔心被女兒拋棄。她承擔著母親全部的情感依賴。
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她根本就抽不出更多的時間,母親的保姆、醫(yī)療費用,孩子上國際學校的學費等,還有公司里幾百號員工的生計,都要依靠她。
她不敢生病,也不敢想萬一病了該怎么辦,就連得個感冒都讓她覺得怕。體檢報告上,乳腺的結節(jié)、子宮里的肌瘤、甲狀腺的結節(jié)更是讓她不由自主地緊張。“我是我們這個團隊的天,同時又是我們家的天,我不能生病,不能倒下?!?/p>
在教育孩子上,她會警惕像母親一樣“沒有邊界的愛”,她給自己的晚年生活作了多種可能的規(guī)劃,唯一確定的是,“我絕不會像我媽這一代人,把自己一切寄托在孩子上。”
6
大部分獨生子女的焦慮在父母生病那一刻被激活,李鑫的焦慮則來得更早一些。
1987年出生的李鑫是典型的“優(yōu)等生”,考進清華大學前,他生活在安徽一座小城市,那時城市的核心區(qū)還沒有清華校園一半大?!澳阍谕鹱炙厦孀咧?,后面越來越遠,家就在很遠的地方?!?/p>
大二那年,他患上了1型糖尿病,需要終身注射胰島素。母親聽到消息時,血壓直接沖到200。李鑫覺得對不起父母,心想如果家里還有一個孩子就好了?!拔覂刃挠X得,他們應該有一個健康的‘備份’”。
父親從安徽老家扛了一個小型電冰箱放到他的宿舍,母親每天打電話關心他一日三餐和血糖值。李鑫能感受到父母的焦慮,做好健康管理成了這個三口之家最重要的事。
李鑫的一位90后朋友沒有經歷過父母大病,自己也身體健康,但微信朋友圈里不時出現(xiàn)眾籌捐款的鏈接讓她感到恐懼。她怕死,她也不諱言這一點。跟男友一起走路時,她總要走遠離車道的一側,然后半開玩笑地對男友說:“你家有兩個孩子,如果你被車撞了,你爸媽還有你姐??墒侨绻覜]了,我爸媽什么都沒了?!?/p>
這位90后獨生女想努力賺錢,將來接父母到身邊生活。母親為了減輕她的心理壓力,嘲笑她“帶著父母一起生活是落后的小農思想”。
“我們這代人注定是要住養(yǎng)老院的?!蹦赣H顯得時髦而坦然。但如果女兒太久沒回家,她也會“扮可憐”向女兒撒嬌,說自己這里不得勁,那里也不舒服,提醒她抽空回趟家。
為了彌補陪不了父母的缺憾,她去外地出差時,總要給父母寄一些當?shù)靥禺a,父母收到女兒快遞的次數(shù)比見真人的次數(shù)頻繁得多。
“第一代獨生子女已成年,許多人的父母不到50歲就進入空巢期,他們平均要度過長達25年左右的空巢期。”風笑天表示。
去年,全國政協(xié)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wèi)東呼吁,國家應出臺獨生子女護理假政策。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目前,已有河南、福建、廣西、海南等10余省份出臺了“獨生子女護理假”相關規(guī)定,假期時間在10-20天不等。
在施衛(wèi)東看來,獨生子女家庭曾經為國家人口政策的順利實施和經濟社會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推行獨生子女護理假政策,體現(xiàn)了我國政府對獨生子女家庭的承諾和擔當,也是對獨生子女父母作出貢獻的一種補償。
陳揚還記得雙方父母的幾次見面,總是會提到將來要住養(yǎng)老院,花自己的退休金,對于孩子“只給愛不給負擔”。
她內心不能接受父母在養(yǎng)老院度過晚年,但如果養(yǎng)老院條件非常好,父母在那里很享受的情況下,她也會同意。
有關老年保障以及家庭養(yǎng)老的研究文獻中,常見的一條結論是,家庭養(yǎng)老依然是中國社會養(yǎng)老的主要形式,但是這種形式已經面臨嚴峻挑戰(zhàn)。只有一個孩子的現(xiàn)實,不僅常常導致獨生子女父母更早地步入并且更長時間地經歷著“空巢”的生活,且獨生子女家庭不具備中國家庭養(yǎng)老模式所具有的客觀基礎。
7
從小到大,李鑫有個習慣沒有變,和父母在一起時幾乎不做家務。一旦離開父母,他又變得非常獨立,房間、衣物弄得干凈整齊?!暗邪謰尩臅r候就完全看不到任何活兒了?!?/p>
學者馮文在與獨生子女父母訪談時,對方告訴她,自己小時候不能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因為他們必須與兄弟姐妹爭奪父母的青睞。獨生子女身份有免于做家務的更大自由,可能與父母寵溺自己的信念相關。
作為獨生子,李鑫從小便參與家庭事務,盡管他“只有參與權、建議權但沒有決策權”。小學5年級時,家里改善住房,父母會告訴他,房子多少錢,裝修要花多少錢。父母的收入和家庭存款他都一清二楚。
從大學三年級開始,李鑫覺得父母的視野和經歷已經不再能支撐自己的選擇。接觸了師兄、導師、一起踢球的校友、那些“高層次的人”,他的價值觀和事業(yè)心在改變,“離斯坦福很近,離家鄉(xiāng)很遠了?!?/p>
他在家中的地位也向“擁有決策權”轉變。面對職業(yè)選擇時,李鑫決定離開國企去創(chuàng)業(yè)公司,盡管父母“心里有一萬個不同意”,認為“鐵飯碗”更重要,但沒能攔住他。
在他看來,父母在小地方生活幾十年的經驗已經無法給孩子提供建議,自己早已不是聽從父母安排去上興趣班的孩子了。
現(xiàn)今,父母的積蓄在他眼中已顯得微薄,他幫父母做了理財規(guī)劃。他成了父母認知生長的窗口。上大學之前,李鑫父母對北京沒有太大的概念。他相信通過自己,父母對于清華或者對北京的熟悉程度,肯定會遠遠超過他身邊的人。
李鑫羨慕多子女家庭孩子陪伴著長大的經歷,但他又有很多“超出世界觀”的困惑。比如他搞不懂,為什么父輩的兄弟姐妹間會因很少一點錢吵得撕破臉,但遇到家里的大事又會團結一致。
“我覺得我們很少會為這點東西去撕破臉,尤其是親情。”他不知道這是否與成長在多子女家庭的經歷和環(huán)境有關?!安粌H是農村地區(qū),城市里爭房產這些事情少嗎?”
在這點上,他覺得自己可能屬于“孤立在中間的角色”。既看不懂父輩之間的爭奪,更不想看到自己孩子有類似的行為。
母親生病后,陳揚觀察到,母親對親姐妹的信任和依賴值有時遠高于自己。她向母親解釋很多次“化療前的這個藥是提升免疫力、保護細胞的”,母親沒有聽進去。但是姨媽只給她講了一次,母親不僅聽得特別仔細,還對陳揚進行“掃盲”。
“那就是姐妹倆,你知道嗎?那是特別強大、堅不可摧的感情?!标悡P說。
8
過去幾十年間,中國的平均家庭戶規(guī)模從1953年的4.33人縮減為2011年的3.03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由20世紀50年代的20‰以上降至2011年的4.79‰。
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施行,持續(xù)多年的“獨生子女時代”宣告終止。
在李鑫看來,社會老齡化太快了,“我覺得有責任和有義務,至少要兩個孩子”。
早在四五年前,蔡冉冉的母親便建議她趁早“生二胎”。母親提出,如果第二個孩子出生,自己可以在55歲退休,繼續(xù)幫她帶孩子。蔡冉冉和丈夫同意了,但是二孩遲遲沒有到來。
生育行為與生育意愿間總有差別。數(shù)據顯示,二孩政策并沒有扭轉新生兒“跌跌不休”的局面。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最新數(shù)據,2019年全國出生人口比2018年減少58萬,這是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來,我國出生人口連續(xù)3年下降。
有學者在研究中指出,“雙獨夫婦”的二胎生育意愿大約只在30%-40%。
“我現(xiàn)在一心在工作上,就為了將來能有條件讓我女兒在競爭中有優(yōu)勢?!辈倘饺秸f,和自己同層次的大學同學都在鉚足勁工作,她們達成的一致看法是,“自己這個層次的人”的孩子將來才是激烈競爭中的主力軍——太次的沒資格,太好的有“金湯匙”。
蔡冉冉的女兒在一所公立幼兒園,每月1000元。女兒現(xiàn)在讀的“幼升小銜接班”和興趣班每月要8000多元。她看中的一所私立小學,“入門費”要30萬元。二孩對她來說越來越不那么重要了,更像是名利雙收后的“錦上添花”。
陳揚在尋醫(yī)問藥和照顧母親時感到了孤獨。“如果不考慮養(yǎng)孩子的成本,我愿意再生10個”。但現(xiàn)下考慮撫養(yǎng)孩子的物質成本和付出的心力,她覺得只有一個孩子就夠了。
很多獨生子長大后才知道自己這代獨生子女的“出廠設置”是“國家設定的現(xiàn)代化先鋒”。有人說,希望能實現(xiàn)父母的培養(yǎng)心愿——“做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但也希望能擔起對家庭的責任。
“先是眼前的茍且,才有詩和遠方?!边@是母親生病后,陳揚認可的另一個新觀點。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fā)布,可與本網聯(lián)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