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晚,中國申報的“春節(jié)——中國人慶祝傳統(tǒng)新年的社會實踐”經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并正式通過決議,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已有44個項目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其中,廣州市的春節(jié)(行花街)項目作為“春節(jié)——中國人慶祝傳統(tǒng)新年的社會實踐”的重要內容之一,為項目的成功申報做出貢獻。
“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滿街排,朵朵紅花鮮,朵朵黃花大,千朵萬朵睇唔曬……”這是廣州童謠《行花街》里描述的場景。除了行花街,廣州還有不少與春節(jié)相關的非遺,它們與行花街一起,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廣府年味。中國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民族精神,也蘊含了豐富的內涵及獨特的故事。每逢春節(jié)前后,全世界的華人都會圍繞著辭舊迎新、祈福納祥、團圓和諧的主題歡慶這一佳節(jié),而各地的民俗活動更是層出不窮,以求用更美好的表現形式給予人們更加深刻的印象。
那些神秘又有趣的民俗活動
貼年畫、舞龍舞獅、貼窗花、踩高蹺、猜燈謎、登高賞菊……每到逢年過節(jié),各種民俗活動都在輪番上演、流行。這些民俗活動,不僅承載著人民群眾的日常習俗、禮儀、道德、倫理和文化情感,更是民族文化的集體記憶之一。其中,龍獅文化更是中華民俗文化的瑰寶。
舞龍最早起源于漢朝,人們舞龍求雨,龍舞既有禮儀性質,又是娛樂節(jié)目;舞獅則起源于南北朝時期,最初作為宮廷娛樂節(jié)目供皇帝欣賞。舞龍隊一般由14-16人組成,包括龍珠、龍身和鼓樂等角色。比賽項目分為規(guī)定套路、自選套路、障礙、競速、抽簽舞龍等。
直到五代十國之后,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qū),并形成了南獅和北獅兩大流派。南獅隊則是由8—10人組成,包括獅頭、獅尾和鼓樂等角色。南獅主要在高樁上表演各種技巧動作,如采青、飛樁、轉體等,動作細膩、扣人心弦;北獅隊是由10-12人組成,包括引獅員、獅頭和獅尾等角色。北獅表演以寫實為基礎,模仿獅子為主,雙獅在引導員的引導下進行表演,無固定主題,以訓獅娛樂為主,展現獅子的威武神勇、無憂無畏的精神。
在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龍象征著權威和力量,獅子則被視為鎮(zhèn)宅之物。因此,舞龍舞獅常被用來祈求祥和安康、驅除疾病災難,為家庭和社區(qū)帶來吉祥和平安。
太多太多的民俗活動,讓人們應接不暇。除了內地,香港也有很多獨特的民俗文化,香港特區(qū)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12月6日宣布,將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包括點燈、大埔端午游夜龍、盂蘭勝會、廣彩制作技藝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使名錄項目增至24項。
此外,香港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洲太平清醮”更是不容錯過。長洲太平清醮是由道教傳統(tǒng)儀式演化成的民間信俗活動,原為海陸豐人的節(jié)慶活動,流行于香港地區(qū),于每年農歷四月舉行,有接神、開光、走午朝、水祭、走船、會景巡游、祭幽、謝天地、搶包山、分發(fā)幽包和送神等儀式活動。
除了“長洲太平清醮”,天后誕、佛誕和譚公誕,也非常具有特色。相傳天后已有預測天氣的異能,在海難中救人無數,過去香港沿海鄉(xiāng)民和漁民多建廟奉祀她,祈求風調雨順,漁獲豐收。譚公與天后一樣,也是海上的守護神。相傳譚公是元朝惠東歸善人(今廣東惠州),12歲得道,便有呼風喚雨、預測天氣及替人治病的能力,所以被漁民奉為神明。走進譚公廟,你會發(fā)現譚公的塑像竟是小孩模樣。相傳那是因為他年少得道,練成長生不老之術,即使年屆80仍能保持孩童的容貌。
每年佛誕,全港佛堂寺廟都有禮佛慶典和浴佛法會,其中以大嶼山寶蓮禪寺的活動最盛大。佛誕又稱“浴佛節(jié)”,相傳佛祖出生時,天上有九條龍噴下清泉為他沐浴,所以日后佛誕都有這個儀式。如今善信會以香湯沐浴佛身,寓意以佛祖的智能,洗滌污濁,凈化心靈。同樣蘊藏禪理的還有賀誕食品蒝荽餅,其味帶甘苦,寓意人生苦盡甘來。
民俗活動原來也各有千秋
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區(qū)都有不同的民俗文化。探尋香港的民俗文化脈絡可以發(fā)現,其與內地有很多相同之處,但又有所區(qū)別、有所創(chuàng)新。
就如過中秋。在內地,月餅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廣式月餅以其皮薄餡足、香甜可口著稱,而京式、蘇式、晉式等月餅也各有特色。此外,人們還會準備各種應季水果,活動上,內地的慶?;顒哟蠖酁橘p月、猜燈謎、吃團圓飯等,各地還會舉辦燈會、廟會等民俗活動,如廣州的“樹中秋”、佛山的“舞火龍”等。
在香港,除了離不開各式各樣的月餅外,還會準備楊桃、芋頭仔、姜角等特色食品,寓意辟邪消災、母子團圓。同時,贈送長壽面給長者、豬仔餅給后輩也是香港特有的中秋習俗。在活動上,舞火龍也是香港中秋最具特色的活動之一。每年農歷八月十四至十六日,銅鑼灣大坑及薄扶林村都會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祈求消災解困,此外,香港還會舉辦各種彩燈會、花燈節(jié)等活動,如大澳水多花燈節(jié),讓市民和游客在璀璨的燈光下感受中秋的浪漫與溫馨。
從各種美食以及活動中可以深切地體會到,香港的民俗活動其實和華南地區(qū)更為重合,比如潮汕。?從春節(jié)習俗來看,香港和潮汕地區(qū)都非常注重“意頭”,見面時要說“恭喜發(fā)財”,食物和物品都要講“意頭”,如年糕象征“步步高升”,煎魚象征“年年有余”?。此外,香港的盆菜和潮汕的團年飯都是春節(jié)期間的重要傳統(tǒng),象征著團圓和豐收。在中元節(jié),在潮汕和香港也都有慶?;顒?。在香港,潮人盂蘭盛會是一項重要的節(jié)日活動,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涉及請神、念經、巡游等環(huán)節(jié)?;在潮汕地區(qū),盂蘭盆節(jié)也是當地的非常重要民俗活動。
事實上,說到潮汕,除了民俗活動,其也是一個和香港有著更多淵源的地區(qū),最明顯的就是有很多知名港商祖籍都在潮汕如長實集團李嘉誠、英皇集團楊受成、瑞安集團羅康瑞等。而在民俗活動這塊,源自嶺南百越和閩越祖先的傳統(tǒng)文化,潮汕民俗的特點就是崇尚祭拜多神,是漢文化與百越民俗文化及外來文化相融合的結晶。除了盂蘭盆節(jié)外,較有特色的還有“人節(jié)”食七樣羹,澄海賽大豬,鹽灶拖神等習俗。
除此之外,潮汕文化也是畬族文化與漢文化的融合,它脫胎于揭陽,發(fā)軔于潮州,光大于汕頭,肇始于潮汕先民、成型于秦漢、發(fā)展于唐宋、昌盛于明清、創(chuàng)新于現代,是本土、客家、海洋、商業(yè)、華僑文化融合的產物,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點,以海洋文化為主,特點是“有盜統(tǒng),無道統(tǒng)”,既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又帶有中原文化的某些特點。以潮汕英歌舞、潮汕菜、潮繡、潮劇、潮汕工藝、潮州木雕、潮州大鑼鼓等為代表的潮汕文化影響深遠,譽播海內外。其中,近年來“圈粉”的英歌舞更是被譽為“中華戰(zhàn)舞”。
文化傳承,也是一種堅守
無論是內地民俗文化還是香港民俗文化,都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特定人群的文化在歷史傳承發(fā)展過程中具有共同感受和意義的文化構成,是其文化符號的集合體。近年來,將大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非遺元素融入到影視劇作品中,成為影視劇創(chuàng)作的新風尚。從《延禧攻略》中的絨花頭飾,到《鬢邊不是海棠紅》中的京劇,再到《當家主母》中的緙絲……更有近期口碑佳作《破·地獄》中的“破地獄”儀式,影視劇紛紛“解碼”非遺,助力中華文化傳承“潤物細無聲”。
《破·地獄》源自廣東地區(qū)的一種傳統(tǒng)殯葬儀式,也被列為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影片以主人公“道生”的職業(yè)轉型為切入點,帶領觀眾從外來闖入者的視角,和道生一起沉浸式感受與傳統(tǒng)殯葬行業(yè)從業(yè)者“文哥”之間的矛盾沖突。從影片立意上,《破·地獄》沒有選擇探討“為什么而死”的宏大命題,而是從“為什么而活”這一更為普適的視角,以道生之口揭示了“生人也需要破地獄”的哲思。片中飾演“文哥”的演員許冠文表示,“雖然看電影的時候你會哭,但是離開戲院的時候,你會覺得人生是好了一些的,生命是值得活下去的”。飾演“道生”的黃子華也透露,拍完這部影片,自己主動邀約了一位原本不打算再見的故人,對過往釋懷很多。也有觀眾表示,影片中對家庭、親情、友情的刻畫真摯動人,讓自己更懂珍惜身邊人。
影視創(chuàng)作領域刮起民俗風的背后是“文化自信”的體現,也彰顯了“以我為主,化用天下、縱橫古今”的大國氣魄。正如楊受成所說,“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關于精神信仰、生活方式、社會理想的集中體現,也映射著政治、社會、倫理、藝術等領域的基本判斷。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有利于深化跨境夸地域的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助力文化融合?!?對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民俗活動,英皇集團也在不斷融入。沒到開年之時,英皇集團都會進行傳統(tǒng)的舞龍獅表演,用行動貫徹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支持。
跨越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作為唯一存續(xù)至今的文明古國,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延續(xù)著千百年的文化血脈,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讓中國文化走出去,是各行各業(yè)、每個個體義不容辭的責任。
講好中國故事,讓更多人看到我們的文化經典。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fā)布,可與本網聯(lián)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